南方饮食文化:南方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影响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还与当地的物产、文化历史等一定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影响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还与当地的物产、文化历史等一定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以热食、熟食为主中国人在饮食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就是聚食制。
这种方式的起源比较早,它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从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就可以知道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在古代,把筷子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喜食辣的地方多与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究其原因,可分析如下:潮湿的环境易使人患风湿症、脾胃虚弱症,而常吃辣的食品,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有利;在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多喜食醋
, 究其原因与其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有关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常期生活在这里的人,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沉积,形成钙结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病的发生;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
,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川菜以辛辣香为特点,究其原因见上所析;苏菜系列浓淡别致,色、形、昧俱全,究其原因与其河湖众多,海域辽阔、土肥水丰,果菜肥美,四季连绵上市,供应不绝,加之江南又历来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故有其色。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菜系、调料文化与地理环境一)菜系的由来,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
鲁菜—咸、鲜;苏菜—甜、黄酒味;浙菜—鲜、荤油味;闽菜—(南部)咸甜,(北部)香辣;粤菜—原汁原味、鲜、清淡;徽菜—酱香味浓;川菜—麻辣;湘菜—辣、腊1,中国八大菜系空间分布特征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徽菜、湘菜。
,笔者将这八大菜系的空间分布在中国政区图中标注(如下图)之后发现其分布有很多共同特征:
中国八大菜系空间分布图(1)空间位置上的共同特征从纬度位置上看,除鲁菜外,其余七大菜系都分布在35°N(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从海陆位置上看,除川菜、湘菜、徽菜外,其余五大菜系均位于沿海地区
(2)气候上的共同特征。从热量带上来看,除鲁菜外其他七大菜系均位于亚热带地区;
从干湿地区上看,八大菜系绝大地区都分布与我国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800mm以上
从气候类型上看,我国八大菜系均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
(3)地形上的共同特征。从地形类型上看,鲁、徽、浙、闽、粤、湘绝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形,苏菜分布与平原地形,川菜分布与盆地地形。
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位置、气候、地形也是这些地区形成不同与其他地区的自成一派的饮食文化的主因2,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菜系的形成与其悠久的历史及独到的烹饪特色有密切关系, 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资源物产、文化传统、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 地理环境对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2.1 自然地理环境对菜系形成的影响2.1.1 资源物产决定食材种类与菜肴特色我国地域辽阔, 物产丰富, 不同地区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的差异, 造成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农产品种类的不同, 导致各地饮食物品来源及其特色的差别, 因而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及“东南之人食水产, 西北之人食陆畜”
[4]的饮食格局.图1显示, 我国菜系的分布偏集于东部地带, 主要是由于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农业发达, 能为菜系的形成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如鲁菜的发源地-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渤海与黄海之滨, 气候温和, 山川纵横, 河湖交错, 沃野千里, 物产丰饶, 粮食作物、蔬菜瓜果与近海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 如胶州白菜、章丘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等享有盛誉, 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原料, 还使胶东风味精于海味、善做海鲜, 造就了北方地区的风味菜品与代表菜系.川菜因起源于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 使其具有质佳品多的饮食来源, 山珍野味、峡谷河鲜、野菜果蔬和家畜家禽均是其选用的菜品原料.作为粤菜起源地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及岭南地区, 地处我国南亚热带, 濒临南海海区, 因水热充足, 作物品种与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加之海洋水产优势显著, 使得鸟兽虫鱼均可入馔, 山珍、海味、河鲜、畜禽和蔬果均为食材, 可烹调成形态各异的野味佳肴及原汁原味的各类素菜.江苏东临黄海, 境内长江横贯, 淮河东流, 北有洪泽湖, 南临太湖,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镇江鲥鱼、两淮鳝鱼、太湖银鱼、南通刀鱼、连云港海蟹、阳澄湖闸蟹, 为苏菜中的全鱼席、全蝎席、全鸭席、全鳝席、金陵鸭馔提供了丰富的食材来源
[2], 尤以擅制河鲜家禽菜著称[1].闽菜盛行的福建地区具有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山林河海中盛产各种山珍水鲜, 使其不仅以海味为主, 兼取猪羊鸡鸭蛇猴猫, 且香菇、红菇、竹笋、建莲、薏米等地方特产及野兔、野山羊、麂子等野味都是美食的上等原料.浙菜的核心地带———浙江地处东海之滨, 盛产海味和各种鱼类, 食材来源以鱼、虾、禽、畜及时令蔬菜为主, 致使宁波菜、温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绿树丛荫、山水纵横、气候宜人的皖中、皖南地区, 亦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饮食原料, 使得徽菜以烹饪山珍水产为特色.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 水网密布, 水稻种植广泛, 湘菜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 且河鲜、禽畜及各种野味是其主要的食材来源.
2.1.2 气候差异造就菜系口味与烹饪方法因不同地域气候条件的差异, 造成了我国“东辣西酸, 南甜北咸”及“北方人嗜浓厚, 南方人嗜清淡”[4]饮食口味的不同.八大菜系中, 川、湘与闽北菜系嗜辣, 这与当地冬春潮湿寒冷、天阴多雾的气候特点有关, 居民为排出汗液、祛寒除湿, 通过吃辣进行食品调理以适应冷湿气候
[1,2].但它们之间尚有区别, 湘菜与闽菜善酸辣, 而川菜重麻辣, 这是因为湘、闽与川的终年阴湿有所不同, 一年之中还有一段伏旱时期[3], 酸辣的刺激食欲、生津止渴、开胃消食等功效, 对缓解伏旱时期人体的疲劳困顿有重要作用.鲁菜、徽菜等北方菜系口味偏咸, 而苏、浙、粤、闽东与闽南等南方菜系则偏甜, 也与气候有关.南方水热充足, 作物生长期长, 蔬菜供应充足, 食物中加进的盐份足以满足人体需要, 因而淡些;加之盛产甘蔗, 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地处温带, 冬季寒冷而漫长, 无霜期短, 时鲜蔬菜品种与数量较少, 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 逐渐养成吃咸的习惯;另外, 北方天气干燥, 易出汗, 体内电解质损失多, 人就会感觉“口无味, 体无力”, 因此菜肴多味浓且咸
[2].气候的差异也影响到食物烹制方法的不同, 如徽菜、苏菜、粤菜均擅“炖”制, 源于其阴雨天气多、空气湿度大, 特别是秋冬季节气温低, 而炖制食物可抵御湿冷天气;湿热的气候环境还蕴育出粤菜清淡重本味和广东人独特“凉茶”的饮食特点
[5].此外, 季节变化对菜系口味形成及其烹制方法亦有影响, 如闽菜盛行的粤、桂、闽、台、琼地区, 当地人总结出了“春夏驱湿、盛夏散热、秋冬进补”[6]的饮食规律, 因而民众便有冬进补、春解热的饮食习惯, 使得药膳较为流行
[1];因糟味调料具有去腥臊、健脾肾、消暑火的作用, 不仅适合在夏天食用, 亦成为其烹调特色.东南地区夏天炎热, 冬天湿冷, 使得湘菜、闽菜夏秋偏重清淡而香鲜, 冬春偏重热辣且浓鲜.2.1.3 地形地势与土质条件制约膳食结构及菜肴风格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差异悬殊, 造成了不同地形区膳食结构与饮食习惯的差异.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处于地势的第三阶梯, 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耕地广布而成为重要的粮棉油茶及畜产品生产基地, 为盛行于该地区的鲁、粤、闽、浙、苏、徽、湘等菜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材原料与菜肴体系.而同纬度的青藏高原位于第一阶梯, 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以高寒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特征, 使当地居民以青稞和牦牛肉、绵羊肉为主要食物.因大多地区水的沸点仅为84~87℃, 在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上, 水的沸点只有73.5℃, 导致食物不易煮熟, 这也是造成藏族多喜欢焙炒青棵碾为粉末做糍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
[1].位于第二阶梯上地形区因自然环境各异,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膳食结构及饮食习惯.其中, 四川盆地西部有成都平原, 南部与中部属丘陵地区, 北部为山地地貌, 东部是平行岭谷.多样性的气候、地形和土壤环境造就了该地物产丰富, 食材种类繁杂多样, 但盆地内部地势较低, 气候潮湿, 因辣椒有提热、开胃、祛湿、祛风之效, 故成为川菜的主要食材, 甚至被当作主菜食用, 为去湿驱寒, 当地人还有多饮酒、食火锅
[7]的饮食传统.云贵高原地区因破碎的地形和原始森林使30多个少数民族处于近乎割裂和隔绝状态, 致使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 因而成为我国民族食品和风味食品最多的地区[1]
.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因含钙量过多, 土壤多为微碱性土, 使居民嗜酸, 以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 克服结石病.山西高原的饮食习俗也较独特, 究其原因, 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地形地势不无关系.其东有太行山脉, 西为黄河晋陕大峡谷, 北邻长城与阴山山脉, 南接黄河与中条山脉, 加之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带, 境内岭谷纵横交错, 因长期处于相对孤立的地理环境中, 阻碍了异俗文化的进入, 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1].受各种因素影响, 西部地区并未成为八大菜系的组成部分, 但其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地理环境烙印.2.2 人文地理环境对菜系形成的影响2.2.1 生产力水平限制菜系的形成与发展饮食文化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膳食结构和肴馔风格不断演进.从历史上看, 地方风味流派最先均出现在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政局稳定、人口集中、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优越条件, 不仅促使酒楼饭馆大量涌现, 也刺激了当地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1], 并使各种珍异的食物原料广泛交流, 进而形成名馔佳肴[4], 为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八大菜系无一不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形成和完善的[1].生产力水平也影响着对饮食文化的传播力.如古代的扬州, 历经了唐代的“富甲天下”、明清时期的“盐运”、“槽运”中心, 使“淮扬风味”风靡全国, 苏菜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同样, 改革开放后, 随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粤菜也迅速风靡全国
[1], 甚至与法国大餐齐名, 成为海外中国的代表菜系.2.2.2 宗教信仰与民俗风尚形成了饮食习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图腾禁忌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1,2].如佛教传入中国后, 吃素食的饮食风俗在我国广泛流行, 推动了蔬菜、瓜果类的栽培及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 开创了我国饮食文化中净素菜烹饪的一大流派
[1].因南北朝时江苏一带佛教的大发展, 使苏菜中的“斋席”广为流传[2];同时, 闽菜中南普陀素菜的形成与发展也充分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也使川菜得到推广, 因其注重饮食养生和饮食疗疾, 使很少使用调味料的药膳及其烹调技艺得到发展.
民族习俗和个人习性对饮食习俗也有重要影响.如伊斯兰教民族肉食以牛、羊肉为主, 并发展了清真菜点和糕饼制作技艺[1];满族的沙琪玛、维吾尔族的烤肉串、傣族的竹筒饭[8], 均是不同民族饮食习俗的见证;而徽州人喜爱常年饮茶, 所以徽菜一般油大, 所谓“重油、重色、色深, 味浓”;西部人喜欢吃硬的食物, 易造成消化不良, 因而爱吃酸有助于消化, 又表明了个人生活习性对菜系的影响.
2.2.3 地域文化奠定了饮食文化的基础我国众多的饮食风味流派无一不是地域文化的反映[1], 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中都蕴藏着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饮食观念、审美意趣与精神特质.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的饮食观, 对烹调的火候、调味、饮食卫生及饮食礼仪等提出了主张;后有孟子“食治、食功、食德”的饮食观, 二者合称为“孔孟食道”, 标志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 这不仅为鲁菜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也使其深受儒家学派饮食观念的影响, 具有官府菜的饮馔美学风格[1].川菜是巴蜀文化的产物, 川味小吃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特征足以使人忘情.粤菜因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南蛮之地———南越, 使其保持了蛮食的“生猛”特点
[2], 后又处于中西文化与南北文化、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津梁之地, 使其兼京、苏、淮、杭等外省菜以及西餐之长, 并将其融为一体, 自成一家, 表现出较多的商业文化和外来文化[1];加之“渊公文化”中的“变革、革新、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精神特质在广东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使其又体现出地区和时代的特征, 因而享有“国粹”之称.苏莱源于文化古城扬州与淮安, 因富庶繁华, 文人荟萃, 使其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文化和文士饮膳的风格;南北朝后, 这里成为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枢纽, 因融汇了南北方各自的特点和长处, 形成了苏菜品种多、技艺精、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特点
[2].此外, 闽西菜与湘西菜多以山区特有的奇味异品作原料, 具有浓厚山乡风味;浙菜中的绍兴菜品香酥绵糯, 汤浓味醇, 富有水乡古城之淳朴风格;而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 促进了绩溪民间宴席中的六大盘、吃四盘、一品锅的形成, 也有力地推动了徽菜的发展和推广.可见, 地域文化为饮食产业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调料文化
北咸: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南甜:南方产糖,再加之气候炎热时间长,人体皮肤多外露,蒸发量大,为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
北方则相反,蒸发量不大,因而无需加糖东辣: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如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
西酸:山西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从季节变化来看,南岭以南的粤、桂、闽、台、琼,一年之中春季要清热冬季要补寒,使药膳在这里更易流行,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并成为高中档菜色。
而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室内暖和,加以土壤为微碱性土,土、水和食物多含钙,更易满足人们健康需要,药膳只是病人需要,因而药膳不如南方流行二、茶文化与地理环境一)茶树的生长习性:喜光怕晒,茶树非常喜欢光照,喜欢漫射光,对紫外线有特殊的嗜好,因而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
喜温怕寒,茶树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对温度和热量有一定的要求,我国的南方地区适合茶树生长喜湿怕涝,海拔较高而且排水良好的山地缓坡,往往都会成为优质高山茶的重要产区喜酸怕碱,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好的微酸性土壤,酸碱度在4.5-5.5之间最佳。
二)地方特色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酥油茶——“消食的菜”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藏族亲友们,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糌粑、奶、肉维持生存需要水果蔬菜都是稀罕物,打牙祭才有得吃有人要说,顿顿大肉的日子好啊!那是你不懂肉吃多了,消化不了的忧愁。
不过,智慧的藏族人有妙招——喝酥油茶消食!视酥油茶如命的藏族人,甚至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能让大家天天喝还夸上天,可见酥油茶的地位有多重要用茶和酥油、盐等混合而成的酥油茶,不仅咸甜有味,还能暖身御寒,补充营养。
高原上天寒地冻,邻居、朋友串门少,偶尔有人做客,也没啥可以准备的酥油茶,兼具口感和实用价值,是藏族亲友的待客大招
②擂茶——三生汤擂茶,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传于物产丰富的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擂茶,既是一碗美妙的茶,又是一碗疗养身体的药膳
③白族三道茶——名气大的非遗茶虽说白族三茶道早在明代就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礼仪,但能流传至今,靠的可是真内涵其实三道茶的煮茶方式区别不大,只是每道茶背后的文化让它们各不相同苦茶 :要立业,先吃苦甜茶:去苦来甜。
回味茶:先苦后甜要牢记!一次尝遍甜酸苦辣,象征人生感悟
④蒙古族奶茶——此奶茶非彼奶茶喝咸奶茶是蒙古族的饮茶习俗,在蒙古族牧区有一句俗话讲: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用具是铁锅煮奶茶非常讲究工序的先后和火候,蒙古族同胞以为,只要器、茶、奶、盐、温五者彼此和谐,才干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
三、酒文化与地理环境不同地方的酒,就像不同地方的人,水土有别,秉性各异,酒的风格也截然不同中国白酒地理版图的秘密就藏在那些不一样的山、水、土壤、空气、粮食之中“名酒”分析思路:优质水源、高品质原料、良好的气候、精湛的技艺。
一)贵州茅台酒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酿造环境海拔高度约在400-600m,四面崇山峻岭环绕,酿酒核心区在盆地状低谷中茅台河谷地质结构为特殊的紫砂页岩,十分有利于水分的渗透过滤和溶解红层中的有益成分土壤广泛发育着紫色田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茅台镇“一日之中,乍寒乍暖;十里之内,此热彼凉”赤水河边,两山对崎,形成特殊的小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左右,空气湿度较大,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特殊的气候,加上特殊的地质结构,使茅台河谷空气中飘散着无数微生物菌种群,这些微生物与茅台河谷酱香酒息息相关,在几千年茅台河谷酱香酒酿造过程中,这些微生物通过优选、净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形成自己独特生物圈。
仁怀本地“红缨子”糯高粱皮厚、玻璃质高、支链淀粉多、单宁含量适中、酿酒不易糊化等特点,成为生产茅台酒的优质原料赤水河流经母岩(母质)为石灰岩、页岩和砂岩的多岩石地形,形成了不可言状的微生物种群和多样化矿物质过滤而成的河水,水质至今未受污染,天然为酿酒而生。
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接酒,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馏长期陈酿,精心勾兑整个过程顺应春夏秋冬的交替规律,五谷之精华和四季之灵韵,浑然一体,香自天成
二)绵竹剑南春酒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剑南春酒产地——绵竹,所属在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u型名酒带上,从现代微生物学、酿造学分析,绵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7℃,年平均降水量1053.2mm,年日照时数1011—1178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不太热、冬天也不冷,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在此气候条件下盛产的水稻、玉米、小麦等优质农作物为剑南春酒的酿造提供充分的原料因为山水和气候的优势,绵竹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高,微酸性土壤占68.07%,正好满足了泥窖窖池建筑的要求。
这样的气候和土质非常适合酿酒微生物生长、繁衍,同时对于酒的自然陈化老熟也高低相宜也就是说这里的气侯和土质非常适宜酿酒绵竹河流属沱江水系上游,绵远河、马尾河、龙蟒河、射水河、白水河、石亭河,一字排开由西北向东南而去,无数地下暗河也潜流暗涌,400眼清泉点缀于高山、平原间。
这些水源均直接来自于不远处西北龙门山系上的冰雪消融下渗,形成了不少地质矿泉,其中著名的中国名泉——玉妃泉甘甜净冽,经国家地质专家鉴定为:低钠含锶无杂质,富含硅、锶等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剑南春酒酿制所用之水全部取自玉妃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下图)螺狮粉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之一2018年,柳州螺蛳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螺蛳粉以米粉(大米制成)、螺蛳(凉性食物)、腐竹为主料,配以酸笋、泡红椒、泡山椒等十多种辅料和佐料制做而成,营养丰富,具有辣、爽、鲜、酸独特风味。
伴随着柳州螺狮粉餐饮小店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尤其是2014年首款袋装螺蛳粉问世以来,柳州螺狮粉迅速风靡全国近年来,柳州市方便螺狮粉生产厂家由最初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127家,实现了爆发式产业化发展为了克服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柳州市通过以低产田主养和稻田套养的养殖模式,迅速扩大螺蛳养殖面积,引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微田园+农户”的共建模式,建设豆角、青豆标准化种植区,并加大竹笋的种植力度。
同时,当地建成了多个螺蛳粉生产集聚区和柳州螺蛳粉小镇初步统计,多样化口味的产品远销美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501.6亿元
(1)从地理环境角度解释风味独特的螺蛳粉在柳州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2)简述近年来螺蛳粉风靡全国的主要原因(6分)(3)说明方便螺蛳粉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4)说出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对其它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4分)【答案】(1)(8分)柳州位于亚热带,盛产水稻;(2分)气候潮湿,辣椒有驱寒除湿的功效;(2分)螺蛳属于凉性食物,具有去火的功效;(2分)当地饮食习俗的影响(2分)(2)(6分)螺狮粉风味独特且营养丰富;商业网点布局广泛,提高知名度;生产技术改进,方便储存和运输;电商和快递业发展。
(任答3点得6分)(3)(4分)投资增加,经济发展增速,税收增加;(2分)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2分)(4)(4分)找准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2分)加强三产融合,健全产业链条(2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